樊霞会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
摘要:朗读是阅读的起始点,是小学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体会文章所带来的情感表达,拓展语言素材的积累。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把对文本的感悟融入于朗读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王官营小学为典型案例,从该校朗读教学的问题入手,组织教师不断实践和探究,总结出了朗读教学的指导策略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指导
朗读是学生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行为,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朗读教学一直备受关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同样被视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笔者在甘肃省兰州市王官营小学从事语文教学教学研究十多年,长期跟踪不同教师的朗读教学以及观察其课堂教学发现,很多教师对朗读教学“不得法”。即存在因对朗读目的不明确而盲目设计朗读形式、因把朗读教学与理解文本相脱离而无效朗读、因不能正确的把握朗读指导的时机而大量浪费课堂时间、因缺乏行之有效地朗读而使朗读教学枯燥乏味等问题。针对这些朗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积极开展讨论,并就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朗读教学,提出了建议。
一、文献研究
一般而言,朗读教学是指通过对语文课文朗读的指导,把一些朗读的具体方法、技巧等传授给学生的过程。目前关于朗读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朗读概念的解释、朗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以及朗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等。
1.关于朗读的研究。一般而言,朗读就是将语言文字的视觉刺激转换为口头言语输出的过程[1]。显然,朗读包含了外在的声音表现和内在的生理、心理机制,前者主要是书面的视觉语言符号向听觉的声音符号的转换,转换之后的声符表现就是学习者呈现出来的朗读状态和结果,后者则主要是指大脑对视觉符号进行加工、向声音符号转换的过程,它不是见字读音的简单过程,其间经过了复杂的心理运算、加工过程。
2.关于朗读教学的作用和价值。中国的语文教学研究者普遍非常重视朗读教学,不仅将朗读视为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且将之视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了解作者的情感,增强语言素养[2]。当然,最为主要的是,朗读不仅可以赋予文字以生命的活力,其魅力在于将文字和声音结合完美地呈现出来,以声音赋予文字无法独立完成的情与意的鲜活生动,而且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尤其是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语感的形成、诗性美的发现、作品语言鉴赏、书面写作、文本解读、语词积累、口语表达等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朗读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3.关于朗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为了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可以从字音、节奏、情感、评价入手,做到正字音、准节奏、含情感、巧评价,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与感悟,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在朗读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对作品的真实理解,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朗读的情景,特别是使用网络教学技术、多媒体课件、网课、幻灯片等手段,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身临其境[3]。其中,情景再现法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多用于古诗词鉴赏或者作文,通过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再现古诗词中的场景和意境,或者通过梳理人物、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完成写作训练[4]。
从以上大家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关于朗读的研究比较深入,能够从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等不同的维度进行深入的解剖和分析,对朗读教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对于关于朗读教学的作用和价值学界普遍有着充分的认识,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很受小学语文学界的关注,认为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关于朗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这些观点中不难看出,大家对朗读教学的方法都有所思考,也有所实践。这些方法也确实是我们入场教学中经常用的一些方法。然而却忽略了教师自身的朗读素养才是实施教学最关键的要素。而面对复杂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如何取舍也十分重要。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朗读技巧也有所欠缺。特别是如何找到指导朗读的抓手,给老师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易于提高朗读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还有所欠缺。本文旨在找到充分运用朗读学的已有经验,紧紧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找到朗读教学的具体抓手和策略,便于教师们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或引入一些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场景,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继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情绪,发展心理机能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顾名思义,重在“情”和“境”,“情”是关注学生心理体验和情绪的发展,“境”是通过实物体验、语言描述、角色扮演、音乐渲染、情绪铺垫、通感体验等多种方式真实或虚拟的学习场景,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进行激发、渲染,从而激发学习状态,增强学习体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情境教学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把情感与认知有机的结合起来。情感对认知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激发、强化、调节个体对认知的感受。情境教学法可以积极的促进和调动学生的认知体验,让学生可以有快乐、自主、积极的学习感受。情感还可以增加认知的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情感对认知还具有积极地调节功能。当学习情绪过强或太弱读不利于思维的运转和记忆的高效,只有调控学生的情绪状态,保持在中等强度的,相对平稳的状态才更有力于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所以,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极为重要,是保障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从方法论看,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是根据客观事物对儿童主观意识的影响而进行的。而儿童世界的认知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继而进行的客观反映。我们在情境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因为是教师人为创设的一种优化了的、有意识的教学情境,所有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有有利的外界环境,使儿童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促进认知发展,促使情感参与,引发自我成长。
三、研究方法的实施过程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是在甘肃省兰州市王官营小学的语文教研组的教学中实施。主要采取的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以某些行动对组织系统的影响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1946年由勒温正式定名。包括诊断性研究、参与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三种方式。前者侧重于对行动本身的研究,以探索某项行动在实践中运用和可能收到的效果;后两者主要是解决问题式的研究工作。行动研究具有情境性、合作性、参与性和自我评价等特征,强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而问题的解决需要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合作,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同时,行动研究针对的是实践的活动,也强调结合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在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馈和评价,从而有计划、有步骤、有反馈的解决问题。
2.实施过程。教学认识论认为,教学过程本身其实是一种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而认识就必须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同阶段,当学生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获得具体、直观、形象的材料后,就继而进入对事物的判断、定义与推理的理性认知阶段,这样也就达到了对事物本身的更高层次的认知。其实,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一个认知的过程。朗读正是这样的一种实践行为,它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研员和本研究的策划者与实施组织者,本人提出了在王官营小学语文教学开展以学生认识论为依据的,以情境教学方法为核心理念的朗读教学改革的初步方案。经过近两个月的集体讨论,包括王官营小学语文教研组的集体研讨,以及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小学语文教研员组内的咨询与讨论,形成了甘肃省兰州市王官营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改革的行动研究方案。这一方案将朗读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行动研究方案的实施确定为一个学期的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参与者为所有小学语文教研组的教师。同时,通过日常观察来记录学生在朗读教学上的参与度、学习兴趣的提升度和语文成绩的提高度等方面的显性效果。关于朗读教学策略的实施,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是提升教师的朗读素养。教师自身的朗读素养对于学生朗读指导的效果会起到直接影响,教师只有积极学习朗读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更多朗读指导的方式与技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指导作用,才能促进学生有效提高朗读能力。当我们把朗读当成一种爱好,当我们沉浸在文字带给我们的美感之中时,朗读就成了一种享受,朗读的水平也会日渐提升。相信当教师语音标准、真情流露、吐字清晰的为学生示范朗读的时候,一定会带给学生美妙的听觉感受,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是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内心深处喜欢朗读,才能够通过实际朗读感受到文字之美,以及文本中蕴含的深刻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以作者的角度为基础,对文章内容进行感悟,逐渐提升自身的语言感知能力,升华思想境界。大部分小学生因为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以及社会阅历较少,所以在朗读教学中缺少学习兴趣,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积极应用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语文朗读,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趣味游戏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加朗读的体验感,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并且试着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具体的朗读情境中,深化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
三是选择教学的指导重点。教师开展语文朗读指导时,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挑选,选择关键部分加以指导。教师要灵活采用朗读指导的策略,按照文本题材、写作风格等灵活展开朗读指导。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挑选出教学的重点部分,并且将文本中的关联句子以及表达优美的段落重新整理,经过精心设计之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取到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应用简明扼要的方式突出朗读教学的重点。
四是注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在教师的朗读指导初见成效之后,教师要开始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的做好自由式或者表演式的朗读。我们说朗读是一种再创造。这就意味着自由朗读是一种让学生立足于自身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将情感融于朗读之中的朗读方式,自由朗读给予学生充足自由的发挥空间,学生可以尽情释放想象力,为个性发展提供机会。学生开展自由式朗读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朗读水平,帮助他们掌握其中的技巧。表演式朗读也是一种可以更大限度发挥学生理解的朗读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和文字含义的基础上,在朗读时增加肢体动作和表情神态,以更为生动的形式诠释文本内容,突出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这样的动态化朗读也能够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四、研究发现
通过日常观察、访谈记录、学生问卷、课堂反思等信息的反馈,我们发现在开展以情境教学方法为核心理念的朗读教学改革以来,教师对于朗读教学的重视度、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语文教学成绩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1.教师对于朗读教学的重视度明显提升。在实施此项研究之前,我们通过长期的课堂观察、教师访谈、问卷调查发现教师们对朗读教学的实施全凭个人喜好,喜欢朗读的老师就在课堂中多安排一些读书环节,不喜欢朗读的教师在教学中就很少设计朗读环节,即使有,也基本是采用齐读、自由读、默读等方式,教师很少指导朗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教师朗读教学的专项培训、教师朗读能力基本功训练、教研组朗读教学专题课例展示、研讨、磨课等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教师个人朗读水平,增强了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课堂上朗读教学的时间占比明显增加。通过问卷可以看出,在开展此项研究之前,每节课很少使用朗读教学的老师最少只用1-3分钟时间让学生读文,用时最多的老师在课堂上花4-7分钟读文。在开展了一些列的朗读教学研讨交流活动之后,同样这些老师,在课堂上朗读教学的时间占比提高到了8-15分钟。
2.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在实施此项研究之前,我们通过长期的课堂观察和学生问卷发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随着年级增高而逐渐下降,特别是在高年段中,随着教师讲授内容的增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和参与度都非常低,甚至在一些班级中,某节课的学生课堂参与度只有5%-13%。在开展了一系列的朗读教学方法指导和教研活动之后,该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达到了27%-49%。
3.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有所提升。通过对实验教师的全员培训和反复的听课指导,我们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策略与方法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在七里河区王官营小学进行了反复的实践,在确保教师具备一定的自身朗读水平,并掌握一定的朗读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再次对学生阅读兴趣进行问卷调查,对比开展研究之前的数据不难发现,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有了大幅上升。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而言,朗读教学的有效运用,使得他们不在是被动的坐在教室里一味的听老师讲,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意思。虽然对文本的体悟还会由于学生自身学习情况而有较大差异,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习兴趣都有所提升。
4.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有所提升。我们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策略与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对实验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反复的听课指导,经过一个学期的全校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后发现各班级语文成绩较上一学期都有所提升,这些班级的平均分提高了0.56—4.7分。从数据看,虽然成绩提升幅度不大,但是由于大部分班级都有提升,且教师们普遍认为对自己的教学有所提升。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将情境教学这一研究方法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的行动研究之中,不仅验证了情境教学更为直观、更有助于情感与认知的交互作用,而且通过基于情境教学的朗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开展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学生在朗读教学的参与水平、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绩提高等方面都较为显著。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开展基于情境教学法的朗读教学的行动研究,也使得教师不在局限于传统的只要带领学生读出来就行的朗读教学,增强了教师丰富朗读教学内容、丰富和策略的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了朗读教学中的师生交互性,使得朗读教学不再是双向并行的单一教学过程,而是在师生互动中交流情感、认识内容、体验作用内在意蕴的有效教与学的过程。
教育教学的价值就体现在师生在具体教学环境、情境中的交往与互动产生对于教育教学内容所蕴藏的意义的发现,同样也体现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同伴、教师和学习对象的重要性的发现。基于情境教学的朗读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改革尝试,不仅仅是一次小规模的教学改革的尝试,对于整个教育教学的改革的价值与意义也正在于此。
六、朗读教学的实施建议
1.适时合理的选择读书形式。在我们日常的朗读教学中,可选用的读书方式非常丰富,教师要特别注意选择读书方式的时机和科学性。比如检查预习,可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可以让学生齐读,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以面向全体;教师想要正音、示范,帮助学生体悟则可以教师范读;想让学生练读、个性化朗读则可以让学生自由读;如果课堂上需要学生带着思考读、边度边做标注,则最好采用默读;要检查学情、展示学习效果就可以让学生指名读;想要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最好设计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形式。
2.科学有机的融入文本理解。我们谈朗读教学,不是特指某一个环节或单独的部分,而是有机的融合在语文教学的整体构架中,与文本理解、教学感悟、情感体验、素养提升于一体的品文体悟中。它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是我们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3.简洁高效的实施朗读教学。不管是“双减”的实施,还是“高效课堂”的落实,都需要我们教师有效的把握课堂时间,高效的设计教学环节。朗读教学不是“走过场”,而是要力求每读一遍都要有提高,每读一次都要有实效,每读一句都要有收获。
4.积极提升指导的评价效果。在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充分运用评价语提升朗读的指导效果。在评价学生朗读时,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相互尊重、乐于发现优点,客观提出问题,巧妙指出下一步的朗读期待,并具体的表扬,提出朗读具体的要求。比如,一名学生读课文时,读的干巴巴的,没有感情,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他读得很流利,但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什么心情,谁再试着读出这种心情来?”特别要注意的是表扬语要有针对性,要具体,而不是泛泛地说:“读得真好!”“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语。
七、朗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情感基调。每一篇文章都有其自己的情感基调,朗读作品,首要要把握的就是情感基调,这是朗读课文的前提和朗读教学的方向。所以,在拿到一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大声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时常会看见一些老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而,什么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很多老师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单地理解为情绪饱满地朗读,一味要求声音洪亮,强调重音,而忽略文章自身的基调。的确,有的文章需要情绪激昂,但也有的文章需低沉悲伤,有的文章轻快明媚,有的文章则轻柔舒缓……我们在具体的朗读时,到底是情绪激昂?还是低沉阴郁,是轻快明媚,还是轻柔舒缓,并不取决于我们个人的朗读爱好,而应该取决于文章本身的主旨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发掘文本中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基调,在把握情感核心的同时,为学生做好朗读示范,让学生在对文本感悟情绪的带动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氛围。通过朗读教学,强化语言感知力和表现力。
2.读好课文提示,体悟语境情感。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文中,有相当数量语言优美的记叙文,这些记叙文之所以写的好,课文当中的修饰语功不可没。教师可以抓住这些修饰语,把它当成学习语文的提示语,抓住提示语,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比如在《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中,当老班长发现“我”正看着他拿着搪瓷碗时,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这里有一个提示语“支吾着”,这时,老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读好这个词。怎样才能读好“支吾”这个词呢?可以让学生们试着读一读,读的结结巴巴,或后面一句重复前面的一个字,亦或者把语句断开,这都是“支吾”。这样的一种指导朗读,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支吾”这个词,同时又帮助学生去体会当时老班长被作者发现自己没有吃东西时的局促和不安。当然,课文中可抓的提示语有很多,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重点和整体设计,有所取舍的进行朗读指导。再比如在教学《桥》这篇课文文末时,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再见了警察》,画面中原本有老汉、小伙子和一位老妇人,教师边朗读:“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边点击画面,课件中老人消失了,小伙子消失了,只剩下两座坟墓和孤独落寞的老妇人背影,这里连用了两个句号,句子很短,却意味深长。把老人心中的悲伤,把故事最终的谜底揭示了出来。多媒体的使用对调动学生的情感,渲染悲伤地情绪,体悟两个句号的使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3.抓住标点符号,读出语意语味。在语文教学当中,有一个重要的提示就是标点符号。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很好的抓住标点符号,就能够读出很多文章的深意来。比如四年级下册课文《生命,生命》一文中多次用到了感叹号,所以感叹号的朗读在这篇课文中就非常讲究。怎么样读出感叹号的意思?怎样读出感叹句的味道?怎样读出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奥妙就全在这个感叹号上。所以指导学生朗读好感叹号是读好这篇课文的关键。当然,很多文章当中都有值得被关注的标点符号,指导学生关注文本当中的标点符号,不仅有助于朗读,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学习使用标点符号理解文本,体会文本的一个重要抓手和方法。
4.自己添加提示,加深理解体悟。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在一些课文当中加入提示语。这种提示语的添加不是简单的随意添加,而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理解之上的添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文本,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文章语境中人物的思想、情绪,通过场景化的填白来让文章变得更形象、更生动,也让学生读得更有趣,更有味儿。
5.处理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文章。众所周知,字、词、句、段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用重点词的理解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其实读好重点词也是理解重点词的一种好方法。比如五年级下册课文《桥》一文中,有一段描写洪水肆虐的词语:咆哮、狞笑、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如果只是简单的朗读,那么可能很难体会洪水的肆虐,所以可以抓住对这些描写洪水词语的朗读来理解当时洪水的肆虐、人们的惊慌、情况的危急、事态的严重,继而对后文中老汉的沉着冷静、大公济私、舍己救人等品质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当然重点词的选择,应该是独具匠心的设计,而非简单的拼凑,最好有统领全文,情绪铺垫、暗藏深意的效果。
6.读出词语味道,营造整体氛围。每一个词语都有它要表达的意思,每一个词语都有它独特的味道。品读出词语的味道与独特之处,也是理解文本,提升素养,增加文味的好方法。那么,怎么读出词语的味道呢?比如说我们读“轻轻地”这个词,如果我们把语调压得很重,声音放得很大,那么读出来的味道恐怕就成了“重重地”。但如果我们把语调放轻柔,音量小一些,特别是“地”字读得很轻而短的话,就可以读出“轻轻地”这个词的词味。再比如,当我们读关于描写宁静的夜色的句子时,我们就可以用小声的轻柔的语气来读,读出夜晚的寂静,似乎生怕吵醒了熟睡中的鸟儿、虫儿似的。把自己的语气、语调、音量都融合到文章所要表现的整体氛围之中,就可以读出词语的味道,文章的味道。
7.巧妙设计引读,突破教学难点。顾名思义,引读就是教师用引语引领着学生读,引出学生读出课文中的相关部分。引读分为逻辑引读、强化引读、情感引读等,目的是为了引出、凸显文本的重点、结构、过渡、照应、逻辑联系,强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尤其是达到感情的升华。 引读的诀窍在引语上,引语要根据引读的内容来设计,准确、贴切的引语能营造一种语境,营造一种氛围、渲染一种情感。“诗意语文”的倡导者王崧舟老师是引读设计的高手,他的很多课文在解决重难点的时候,为了把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向更深处,都会根据语境巧妙地设计引读,再加上教师富有情感地渲染,往往就会创造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所以,巧妙设计引读,可以提高朗读能力。(此文发表于《甘肃教育》2022年第17期)
参考文献:
[1]李黎.“朗读”概念辨析:外显状态与心理加工.海外英语,2017.12:32-33.
[2]付秀娟.小学生语文课堂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19.5:89,91
[3]靳颖 .谈小学语文阅读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 .[J]才智.2020:139.
[4]辛旭东&冉艾灵 .情景再现法在朗读教学中的运用——以《掌声》为例.[J]探索2020(18):75-77
[5]邓伟志.社会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6]黄滟艳. 让语文课堂回荡琅琅读书声——试析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缺失及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
[7]阙旭凌.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8]梁凤丽.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和策略研究[J].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3:130-130.
[9]刘艳梅.“朗读”意义再探析.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20.9.66-69.
[10]苏文雅.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文学教育.2020.4.
[11]陶婷.小学低段学生的朗读问题及解决办法[J].智库观察2021:68-69
[12]吴然.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的几点体会[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3, 31:152-152.
[13]吴志杰.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课程与教学.2020.11:75
[14]薛荣芳.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 13:190-190.
[15]张洋.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探析.华夏教师,2019.06.47.
[16]张颂.朗读学[M].北 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41
[17]张志公. 现代汉语(上册)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18]朱智贤. 心理学大词典[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版权所有©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2025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95号中山大厦
邮编:730030
联系电话:0931-8103157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4415号
工信部备案号:陇ICP备12000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