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成果|《教育革新》第七期卷首语|高小强: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的“互联网+教研”与乡村教师教学水平提升

发布于:2022-09-26 文章来源:《教育革新》编辑部 浏览:3879

高小强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上海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表现突出,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究其原因,顾明远认为教研功不可没。程介明从国际视角将中国的教研比作“中国教育的宝藏”,而且他认为“像中国这样的教研习惯和教研体系,在全球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遗憾的是这一“宝藏”并未很好地惠及乡村教师。李琼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教师在职参与各项专业发展活动中,“师徒指导或同伴互助活动”的参与率为34.1%,远低于对照组上海的教师的84.9%。考虑到同伴互助是教研的核心要素之一,所以该数据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乡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处于教育信息化洼地的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危机都是前所未有的,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差距可能因此会进一步加大。

       现实问题是,乡村教师与课程与教学研究者、教研员、一线优秀教师以及自己的同事的交往互动是非常稀少的。在传统的由区县教研室或者学区组织的教研活动中,乡村学校很少被作为主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也很少成为主角,越是带有表演性、竞争性的大规模教研活动中,乡村教师的参与度更低,最多是充当无声的看客与听众。这样的教研活动中提供的示范课也往往是“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强强联合,对于乡村学校而言实际效用非常有限。

在国家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大背景下,吕玉刚司长指出,2022年基础教育重点工作任务主要围绕“巩固提高、深化落实、创新突破”三个方面开展。其中,巩固提高的要义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从教育部计划召开全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会议,强化教师备课和校本教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等具体措施来看,教研仍然被认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有力措施之一。当传统的教研无法在大范围内促进优质教研资源共享,特别是促进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的时候,我们迫切需要转变思路,寻找新的战略突破口。而国家的教育数字化战略为教研模式的创新突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基于前期的一系列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建构师范大学(U)—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G)— 中小学(S)三方参与的教研共同体,即U-G-S协同的“互联网+教研”新模式势在必行。理论层面,“互联网+教研”不是将传统的校本教研迁移到互联网上,而是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人工智能理念下对传统校本教研的迭代。即“互联网+教研”要完成从行政性的、经验式的教研向智慧共享的、科学的循证的教研的范式转变。实践层面,U-G-S共同体视阈下的“互联网+教研”为乡村学校教师被看见和被听见提供平台。在区县教研员之外,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研究者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教研力量。U-G-S共同体在机制层面解决了师范院校学科教学专家下不去的问题,互联网则解决了学科专家和教研员如何下去的问题,两者结合则解决了高质量校本教研的可持续和受益面问题,最终彻底改变乡村学校教研生态,形成基于互联网的校本教研智力资源智能化配置机制。(此文为2022年《教育革新》第七期卷首语)

 



 

版权所有©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2025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95号中山大厦 

邮编:730030 

联系电话:0931-8103157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4415号

工信部备案号:陇ICP备12000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