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如何实施课题研究
马金玲 甘肃省教科院政策与发展研究所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课题立项后,就要开展实实在在的课题研究。中小学教师的课题大部分是调查研究、实践研究、实验(试验)研究,不同类型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过程。
一、现状调查研究
(一)召开开题会,制定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组接到立项通知后,组织相关人员围绕课题制定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制定后,课题负责人召开由课题相关人员、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开题会,在开题会上要限定清楚课题的内涵、外延,修改完善课题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实施研究。
制订调查计划。调查计划的内容是对调查全过程的分步骤、分阶段的细化。设计调查计划内容包括明确调查题目、阐明调查目的、规定调查规模、研究调查对象、说明调查方法、编写调查提纲、拟定调查顺序和时间安排等等。之后研制调查问卷、访谈提纲。
开展预调查与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设计好后先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情况修改完善问卷、访谈提纲,之后深入基层学校、基层教育管理部门根据问卷调查的规模开展问卷调查、个体访谈或召开座谈会。
(四)对调查后的问卷、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束后采用核对资料、选择论据、汇总统计、综合加工的办法进行加工整理。
(五)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六)撰写研究报告结题与成果采用推广。
二、实践研究课题
中小学教师承担的课题很大部分是实践研究。实践课题的研究过程根据课题实际开展:如“十二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提高西北民族地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过程如下:
(一)第一阶段
1.召开开题会,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2.调研民族地区随班就读现状与剖析问题;
3.培训民族地区教育行政人员和随班就读教师;
4.深入民族地区市州、县区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指导;
5.深入民族地区承担随班就读学校开展指导与技术支持;
(1)指导学校成立随班就读工作小组;
(2)指导制定与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
(3)指导学校组织随班就读儿童参加学校各类活动;
(4)指导班主任开展随班就读工作。
6.召开第一阶段总结会,修改完善第二阶段研究方案。
(二)第二阶段
1.对新加入的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2.更深入的对随班就读学校开展指导与技术支持;
3.指导学科教师采取措施让残疾儿童参与课堂教学;
4.指导承担随班就读学校开展生活劳动技能训练;
5.指导家庭开展家庭教育与康复训练;
6.对民族地区资源教室教师开展巡回指导工作。
(二)第三阶段
1.召开研讨会,总结研究成果;
2.撰写结题报告;
3.整理课题材料,申报鉴定;
4.鉴定结项与扩散推广。
三、实验(试验)研究课题过程
教育实验(试验)研究是课题组按照教育目标,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影响改变教育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此类研究的具体过程如下:
(一)提出假设。假设是实验研究不可少的一个要项。实验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证实假设的成立。
(二)变量的确定。实验研究是通过设置、操作、控制一些因素,观察另外一些因素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因素就是变量。实验研究的探索就是要探索变量之间的必然联系,在实验的准备阶段就要确定好与实验有关的变量。
(三)无关变量的控制。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实验的具体准则就是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教育实验的无关变量有被试的态度、被试的知识经验、成长与成熟、被试的缺失、测量的安排等等因素。
(四)变量的测量。实验研究中实验假设最终要通过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来证明,对因变量进行前测和后测时指标要相同。
(五)实验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六)根据实验,提出结果。这部分是结题报告的关键,最重要的是提出数据和典型事例,数据要核实准确,注意图表的使用及格式的准确,如果能用统计检验来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则更有说服力。
(七)进行分析与讨论。由实验结果回答提出的问题;对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论证,是否在理论上站得住脚,或对发展理论有何意义;找出得失成败,对实验中有争论的问题提出见解;本实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八)得出结论。是对整个实验的总结,结论适用范围应同取样范围一致。
以上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不同类型课题的研究过程。
版权所有©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2025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95号中山大厦
邮编:730030
联系电话:0931-8103157
甘公网安备 62XXXXXXXX号
工信部备案号:陇ICP备12000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