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毅前行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发布于:2021-01-04 文章来源: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浏览:6322

坚毅前行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靳建设   马金玲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办好特殊教育”和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特殊教育”精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体现;保障残疾儿童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对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保障提出的新期望。更加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是众多残疾儿童的共同期盼,也是提升其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前提。健全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鉴定评估机制,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随班就读工作机制,深入推进融合教育发展,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效益,切实保障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益,让每一位残疾儿童享有优质特殊教育服务,努力推动实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现代化。

       在《甘肃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甘肃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收官之际,回眸和总结甘肃省特殊教育发展令人欣喜,备受鼓舞。

       顶层设计,加大特殊教育政策保障力度  

       实施《甘肃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甘肃省全面推进全纳教育,建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残疾人教育体系。为了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2017年6月,甘肃省教育厅、省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甘肃省残疾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区通过多种教育手段,使有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巩固和提高全省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入学率。为了切实保障因生活不能自理等原因不能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规范送教上门工作,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对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送教上门工作机制,让重度残疾儿童少年能够平等接受适合其需要和发展的教育,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水平。

       科学安置,开展入学鉴定评估工作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中国残联办公厅《关于做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2017年6月,甘肃省教育厅、省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甘肃省残疾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切实摸清底数,做好未入学人数核查工作。各地要以区县为主,高度重视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核查工作,对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残疾程度、残疾类型和未入学原因认真进行逐一核实,为制定“一人一案”奠定基础。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会同残联等有关单位,设立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建立残疾儿童少年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各县区从2019年起成立了教育、残联、卫健委、民政专业人员组成的县(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县域内6-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入学鉴定评估工作,按照轻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中重度残疾儿童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重度极重度有学习能力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等方式进行了入学安置。2020年6月,根据《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鉴定评估工作指导意见》,各县(区)对县域内新排查出的6-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开展入学鉴定评估工作。7月,省教科院特殊教育教研员和医学康复专业人员深入残疾儿童家庭采取查阅资料、随机入户、现场评估、交流指导等方式,对全省6个市(州)13个县(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鉴定评估和送教上门工作进行了巡回指导,实地入户复核67名残疾儿童少年、27名送教上门学生;并对巡回指导结果进行通报。同年10月,省教科院举办三期送教上门工作培训,来自市州教育局、县区教育局的特教负责人或专干、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的专业人员参加了培训。

       推进融合,健全随班就读工作机制

       随班就读是特殊教育的主体,为了保障随班就读质量,在全省各县区建立随班就读资源中心,指导普通学校资源教室的建设与管理,对随班就读工作进行指导和督导评估。2018年5月,省教科院在兰州举办“全省随班就读学校管理者及骨干教师培训班”。来自全省86个县区随班就读资源中心所在学校主管校长、教务主任、随班就读学校骨干教师等160余人参加了培训。2019年11月,为了提升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质量,培养县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巡回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城关区教育局协办召开了“甘肃省全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巡回指导教师培训会”,原甘肃省教育厅基教二处处长、甘肃省教科院院长、城关区教育局副局长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全省14个市州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巡回指导教师共计107人参加了会议。培训内容有《融合教育理念下随班就读工作政策解读》《发挥资源教室功能  全面提升随班就读质量》,参加培训的教师参观了城关区段家滩小学、雁东路小学、拱星墩小学资源教室,并实地观摩了3个资源教室的教师开展的康复训练课。会后,培训教师纷纷表示:感谢省教科院精心组织安排,给全省随班就读教师搭建非常好的平台,我们将不忘初心,以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做好随班就读工作。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随班就读工作实施意见》,省教育厅积极贯彻落实文件,起草即将印发《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意见》,此意见提出明确工作目标,即建立健全随班就读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提高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做到应随尽随、因材施教、康教结合,切实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地发展,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省教科院积极征求各市州、县区意见,使此文件更加符合我省实际,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予以落实。

       培训引领,提升送教上门工作质量

  在《甘肃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实施的2015年,兰州市城关区、陇西县等4个县区对因身体重度残疾原因不能到学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开展了送教上门试点,试点得到送教家庭的认可,并取得良好成效。2018年10月,省教育厅等7部门印发的《关于对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在残联部门登记的(含未领残疾人证),经相关部门诊断鉴定,需专人护理,确实不能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学校(特教班)接受教育,但具有一定接受能力的6-15周岁居家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教育。同时要求,送教上门教师应根据每个重残少儿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可参照盲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或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康复计划,采取直观、游戏等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努力提高重度残疾少儿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各县(区)根据要求对县域内的因身体原因不能到学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开展了送教上门服务。2020年7月,省教科院特殊教育教研员、医学康复专业人员对13县区的送教上门工作进行巡回指导并对巡回指导结果进行通报。10月,省教科院在兰州对送教上门教师进行培训,来自全省14个市州、87个县(区)的特教专干、送教上门教师共计300多人参加了培训,省教育厅基教二处处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培训内容包括《送教上门政策解读及入学鉴定评估问题分析》《特殊儿童的筛查和家庭康复》《精确残疾类别 安排适切教育方式》《智力发育障碍与孤独症诊断与康复》、送教上门经验介绍等。

       加大投入,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甘肃省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44所,基本实现了30万以上人口且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区)有1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每年为亟需建设的特殊教育学校划拨专项建设资金,同时为每所特殊教育学校划拨资金招标配备特殊教育教学与康复训练器材设备。建成市州特殊教育指导中心14个,建成县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资源中心86个,同时也为市(州)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县(区)随班就读资源中心划拨专项经费购置设施设备,实现市(州)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县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资源中心全覆盖,全省在有5名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学校建成296个资源教室,特殊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初步形成。2015年10月,甘肃省财政厅 甘肃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标准》规定:从2015年起,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包括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6000元,同时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按照每生每年500元标准给予特殊学习用品、交通费等补助。甘肃省财政每年划拨500万元资金用于发展全省特殊教育,从2017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大约划拨1500万元的特殊教育奖补资金,用于支持甘肃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两头延伸,完善特殊教育发展体系

  当前我省建立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的特殊教育体系。促进融合教育,2017年11月,省残联、省教育厅在兰州新区创建一所12年一贯制融合实验学校,集学前、义务教育阶段、职业高中教育等为一体。2017年,省教育厅出台《甘肃省残疾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使有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巩固和提高全省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入学率。截至2019年底,建成特殊教育专科层次院校1所,特殊教育职业中专1所,特殊教育学校44所,比2015年增加7所,增长了18.92%,基本实现了30万以上人口且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区)有1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在校残疾儿童19294人,比2015年增加10034人,增长了108.36%。

       加大培养,建设专业化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甘肃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特殊教育师资配备机制,特殊教育学校按照每班4人确定编制的要求配备教职工。截至2019年,全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1249人,比2015年增加429人,增幅达52.32%;专任教师1083人,比2015年增加354人增幅48.56%。创新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制,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力度,2018年3-5月,省教科院对盲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培训。邀请国家课标研制专家、教材编写者分盲、聋、培智三类教育教师进行了培训。聋校骨干教师接受了课标理念解读和《沟通与交往》《体育与健康》《律动》《美术》等学科培训;培智学校骨干教师接受了课程标准理念和《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康复训练》等学科培训;盲校全员教师接受了课标理念和《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社会适应》《定向行走》等学科培训,培训过程中开展了课标落地课堂教学展示与专家点评互动活动。截至2020年,近600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参加了国家、省级三类特殊教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培训;近570名特殊教育教师参加了特殊教育专题培训。省教育厅、省残联举办了5届全省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有229名教师受到省教育厅、省残联表彰,优质课大赛已成为全省特殊教育的品牌工程。中国残联与教育部、交通银行设立“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表彰一批批优秀特教教师,截至2020年,我省共有30多名校长、教师获此荣誉。积极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待遇,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基本落实30%的特殊教育津贴。

  结合实际情况,加大校本课程资源研发力度,加快课程改革。省教科院多次组织盲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讨活动,各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课标研讨和课标落地课堂教学研课磨课活动。2019年7月,省教科院在渭源县特殊教育学校召开了全省培智学校综合课程展示研讨活动,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切实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版权所有©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2025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95号中山大厦 

邮编:730030 

联系电话:0931-8103157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4415号

工信部备案号:陇ICP备12000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