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劳动教育从“家”抓起 丨 2020年《未来导报》第22期

发布于:2021-01-04 文章来源: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浏览:5344

日常劳动教育从“家”抓起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岳文果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认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价值。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家长对孩子精心引导,以劳立德,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品德,与德育有一定的关联性。劳动是一种美德,能使孩子深刻理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通过劳动教育,能够使孩子更加珍惜劳动成果,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能够使孩子主动参加志愿服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加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劳动教育具有增智价值。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耕读传家久”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体力劳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科技为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智育内涵。实施劳动教育应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实现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意见》要求,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所以,实施劳动教育,应引导孩子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有机结合起来,勤于劳动,善于劳动,懂得劳动。

       劳动教育具有强体价值。“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劳动教育既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更是一种科学的健体方式,适当的体力劳动能够促使人的肌体充满活力,磨炼意志和耐力。《意见》提出,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这明确了劳动教育要以符合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实践劳动为主,为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劳动教育具有育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劳动既具有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功能,又具有创造美好的价值功能,注重追求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实施劳动教育,能够有效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孩子的创新创造潜能,使孩子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体验劳动乐趣,收获劳动成果,不断增强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对此,系统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相互作用的劳动教育体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审美观念、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意趣,能让孩子深刻认识和理解劳动之美,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主动追求更有高度和品位的美好人生。

       发挥家庭劳动教育作用

       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意见》强调,“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鼓励孩子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劳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

       当前,一些家长仍片面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其实,教育并不局限于学校教育,尤其家庭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品格养成,需要认真看待和重视。因此,要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让更多家长明白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我们身边,也有个别家长把错误的劳动观念甚至劳动偏见“传递”给孩子,把人类劳动分为高低不同等级和领域。其实,所有的人类劳动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靠劳动才有踏实的人生,才有真正的幸福生活。因此,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向孩子传递正确的劳动教育观,让孩子从小爱劳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

       适度的家庭劳动对孩子是一种锻炼,让孩子适当参与一些家务劳动,对其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家长应抓住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掌握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掌握1~2项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家庭共同体意识,由家庭延伸到社会,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

       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作用,能为劳动教育中学校主导作用和社会支持作用的发挥打好基础。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广大青少年应从小接受劳动教育,感受劳动之美,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习惯,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版权所有©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2025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95号中山大厦 

邮编:730030 

联系电话:0931-8103157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4415号

工信部备案号:陇ICP备12000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