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千帆竞 乘风破浪正远航 ——甘肃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经验总结与展望

发布于:2020-03-10 文章来源:未来导报 浏览:6328

百舸争流千帆竞   乘风破浪正远航

——甘肃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经验总结与展望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甘肃省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以下简称“一师一课”)活动开展以来,在省教育厅的科学领导下,在全省各级教研部门的精心组织实施下,在电教部门的全力保障配合下,经由省、市、县、校四级教研联动的群体性教研活动机制系统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甘肃省“部优”获奖课例在“省级一等优质课”课例总数中的百分比稳步提升,从2014-2015年度的25.6%上升至2019年的60.7%。2019年,在全国“晒课”节点、“部优”课例总量大幅压缩的情况下,我省“晒课”108745节,获“部优”课例364节,较去年增长10%,全国排名第十五位,西部12省区中排名第二位。

  目前,活动聚集了大量鲜活的本土化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了全省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的实践社群,探索了基于课程标准的“优课”教研模式,为我省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理念与认识 

  我省高度重视“一师一课”活动,将其作为提升教育质量、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各级教研部门在组织实施活动中,敏锐捕捉活动的时代意义,总结梳理大规模、群体性、科学性、有效性、跨时空、公平性等活动特性,凝练“五个着力”,聚焦于提升学校、教师的课程意识,多途径扩大活动影响力。

  着力从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来推进“一师一课”活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核心素养、终身学习正在成为未来发展的时代特征。在国家战略背景下,从顶层设计到实施规划,技术引入与运用被置于教育改革的显著位置,立足课程建设以助推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强化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一师一课”活动为此搭建了一个融合的平台。

  着力从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要求来推进“一师一课”活动。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如何加快学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如何构建信息化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机制、如何有效利用先进技术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这是一项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的课题。“一师一课”活动将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

  着力从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常态来推进“一师一课”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深水区、攻坚期,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关键是教学模式转变,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建构主义视角下,认为知识学习是一种借助反思性实践来建构人生意义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要始终围绕学生的“学”来开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真正地学习,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教科书、教材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自己对话。技术将从观念、手段、策略、途径等方面为通过课堂革命促进核心素养落地提供有效支撑。

  着力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推进“一师一课”活动。随着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环境逐渐完善,传统教学已不能适应数字“原住民”的学习需求,教师亟需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我省多渠道整合资源,充分发挥“陇原名师”、学科基地带头人等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组建网络名师工作室,开展基于“一师一课”课例的线上、线下教研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我省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了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学质量。

  着力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目标、新任务来推进“一师一课”活动。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 “一师一课”活动将为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一种策略和保障。

       二、成果与特色 

  我省深入挖掘活动对于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将其定位为“超大规模群体性教师教学实践活动、超大规模群体性课程改革活动”来落实,充分发挥教研部门选题、磨课优势,鼓励教师在教研团队的引领下不断试讲、反复磨课,形成甘肃特色。

      (一)行政领导是第一推动力

  省教育厅成立“一师一课”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总督学陈继宗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于省教科院,由省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靳建设担任办公室主任。各市(州)、县(区)、学校相应成立工作小组,保障“一师一课”活动顺利实施。

      (二)部门联动是第一协调力

  在年度活动中,我省构建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研部门组织实施、电教部门配合保障的“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形成省、市、县、校四级联动的协作机制,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逐层推进,形成一整套涵盖职责分工以及激励机制和条件保障的“指令体系”。

      (三)专业引领是第一生产力

  为切实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省教科院深度挖掘“互联网+”环境下专家团队的专业引领潜能,在保证“晒课”数量的基础上,以“晒课”质量提升为目标,为教师“晒课”各阶段提供到位的专业支撑。

      (四)教师主体是第一核心力

  “一师一课”活动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实战演练,是教师在标准引领下,不断尝试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实践,有效改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意识、行为的真切变化必将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引发课程教学深度改革。

      (五)激励机制是第一保障力

  今日“一师一课”活动的参与面之广不同以往,涉及全省“晒课”教师近20万人,省、市、县、校四个层级中的教育部门行政人员、教研部门教研员、电教部门技术人员、“评审”学科专家等参与人员近500人次。为激励多方参与活动人员的积极性,省教育厅构建系统化“一师一课”评价激励机制,督促活动顺利开展。

      (六)平台保障是第一支撑力

  “一师一课”活动开展后,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成功对接,省平台教研中心和资源中心均和国家平台对接成功。教师进入国家平台有了两条通道,既缓解了带宽的拥堵,又能在平台出现故障时形成互补,使教师“晒课”活动有了“双保险”。

      (七)应用推广是第一价值力

  “一师一课”活动征集的“优课”覆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各年级、各学科、各版本教材,为教师课前备课、课中上课、课后评价、反思提升等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借鉴资源。

      (八)教研推动是第一创新力

  目前,各级教研部门有计划地组织本地区广大中小学教师看课、评课,分享典型经验,推广“优课”案例,为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示范,初步形成“人人用资源、课课有案例”的教学应用环境。

       三、反思与展望 

  “一师一课”在我省实施五年来已经释放出显著的规模效应,平台汇聚课例超过80万节,其中有录像课的“晒课”超过15万节,覆盖了从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全部学科,有效搭建了数字化教育资源聚集的权威平台,为广大教师开辟了教学参考和自主学习的“新天地”。

  尽管积极参与让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上进行了一次有益尝试,但不容否认,融合效果还是非常有限,PPT仍然是教师们普遍使用的技术手段,活动还未能扭转技术与教学“两张皮”的局面。活动参与的覆盖面虽然广,但深度参与的教师相对不足,少数教师的参与虽然“实”,但对技术的认识和使用仍然“浅”,不少教师访问平台的次数虽然“多”,但是其日常教学的惯用思维和模式仍然“牢”。

  鉴于此,我省对活动实施做如下展望:

  (一)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晒课、评课等各环节必须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提高政治敏锐性,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每一堂课例中。

  (二)更新思想认识,拓宽工作视野

  此次开展“一师一课”活动其参与面以及规模之大、组织领导的层次之高、专业要求之精都是空前的,是历来所有教科研或教师研修活动所无法比拟的,是一种超大规模的群体性教师教学研究实践活动、一种群体性课程改革探究活动。

  (三)强化专业服务意识,优化活动组织实施

  1.强化部门协同、四级贯通的联动工作机制,分级负责,分层推进

  各地要以“打造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继续协同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领导能力、教研部门专业引领能力、电教部门支持保障能力、学校执行实施能力和教师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以教师为活动主体,以课堂实践为活动载体,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从学校逐级推进至省。

  2.建立跟进督查巡回指导机制,靠实责任,强化管理

  要切实加强视导检查环节。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专家团队建设,分学科、分区域、有计划地开展活动的巡视、指导、研讨、交流等工作。要通过视导,进一步宣讲活动意义,强化工作要求,解读标准,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宣传推广,努力提升活动质量和效果。要定期开展工作检查,并利用国家平台实时监控本地工作状态,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效果不好的地方和学校进行跟踪督办、重点督办。

  3.健全激励驱动机制,成果导向,突出成效

  以省教育厅“一师一课”激励机制为标准,市(州)、县(区)、学校行政部门应健全面向个人和单位的驱动激励机制,对晒课质量优异的教师、积极开展网络教研的学科专家、热情提供技术支持的技术人员、高度投入的组织管理人员和晒课数量质量突出的地区和学校的组织单位给予表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属区域的各学校“晒课”进展情况进行及时通报和反馈,表扬先进、督促后进。

  4.突显教研特色,优化专业支撑

  在日益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二者交融发展,教研部门要将“一师一课”活动视为“互联网+”环境下转型发展的全新机遇,积极迎接挑战,与学科课程建设相结合、与四级教师培训研修相结合、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与教研机制模式创新相结合、与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相结合,打造一批高质量“优课”,推出一批学科教学名师,建立一种有效教研机制,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的学科骨干教研队伍。

  (四)盘活资源流通,创新资源应用

  各级教研部门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重点关注海量资源的盘活,花大力气落实好优质资源的传播、流通、推广和应用。一是要将看课、评课工作落实到学校,通过校本教研组织本地区广大中小学教师观摩“部优”“省优”;二是要将“优课”案例纳入本地区教师培训资源,在各级各类培训教研活动中充分利用“优课”案例;三要组织教研员观看国家平台“优课”会客室节目,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做法;四是要扎实推进网络教研室构建工作,依托名师、教研员组织教师以“优课”教研为载体,开展网络教研。

  (五)聚焦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开展教师研课磨课

  2017年12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印发,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在新修订的学科课程标准中,多学科增设了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课程内容设置灵活丰富,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各级教研部门应组织学科专家聚焦新课标内容开展研究工作,准确把握新修订课标内涵,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加快解读应用工作,将其理念体现在新一年度教师“晒课”中。

  “一师一课”活动的开展既是对我省各市、县学科教学水平的一次集中检验,也是对学校教研氛围、教师合作意识、学科研究成果的一次综合展示,更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良好契机。在新一年度中,我省各协作方将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共同圆满完成“一师一课”活动任务,拿起“奋进之笔”,谱写甘肃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得意之作。



 

版权所有©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2025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95号中山大厦 

邮编:730030 

联系电话:0931-8103157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4415号

工信部备案号:陇ICP备12000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