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 教研工作意见专题笔谈 (下)

发布于:2020-03-10 文章来源:未来导报 浏览:4695

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研工作意见专题笔谈 (下)

 

新时代教研队伍建设

 李 莉

 

      1. 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逐步分学段配齐各学科教研员

      2016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调研显示,我省在省、市、县、校四级教研工作体系中,越往基层,缺编或有编不补、编制被占用、教研员在岗却不在编、缺乏音体美和劳动技术学科教研员等问题就越为突出。省、市、县三级教研机构应切实落实《教研工作意见》要求,按照国家课程方案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有条件的地方应分学段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可在中小学或其他相关机构聘请符合条件的兼职教研员,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并逐步配齐各学段、各学科教研员。

      2. 严格专业标准,探索教研员准入和退出机制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副主任莫景祺在《新时代教研员的使命、任务与专业素养》中讲到:“教研员是通过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保障区域整体教育质量的专业群体,需要与其基本任务相适应的专业素养。”而在我省,教研员入职条件因人、因地而异,缺乏统一的标准,入职之后,也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导致了教研队伍整体素养参差不齐。各级教研机构应按照《教研工作意见》要求,在政治素质、教育观念、事业心、责任感、教研能力、职业道德等维度,细化入职条件,确立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关,优化教研队伍。对于不履行教研职责、违背教研员职业道德、不适宜继续从事教研工作的教研员,应明确退出机制,及时调整其退出,保障教研队伍的素养水平。

      3. 依法依规建立保障与激励机制,吸引优秀教师加入

      在我省,教研员职称评定主要参照中小学教师职称序列进行,职称晋升与专业技能不匹配,同时缺乏专门的荣誉评定制度,致使部分优秀教师不愿意加入教研队伍。省、市、县三级教研机构可按照《教研工作意见》要求,拓宽教研员专业职称评审渠道,将其纳入社会研究系列,适当提高教研机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依法依规建立保障与激励机制,吸引优秀教师加入教研队伍。

      4. 建立教研员培训、培养、培育制度,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

      教研员扮演着“教师的教师”角色,但其自身的专业发展缺乏系统规划和实施。各级教育部门应按照《教研工作意见》要求,系统规划教研员培训、培养和培育。一是按照国家规定要将教研员培训纳入“国培”“省培”计划,规定培训学时,保障教研员专业发展;二是强化以课题为载体的教研,根据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设立若干重点研究项目,组织教研员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研能力和教学指导水平;三是规范教研活动设计,丰富教研方式,强化“教研中教研”力度,提升教研员教学实践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省教研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特别是教育部自2014年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我省将其定位为“大规模群体性教研实践”,线上线下的研课、磨课为教研员提升专业能力提供了大规模实践的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系省教科院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

 

教研活动方式创新

 任志娟

      贯彻落实教研工作意见,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发挥专业引领作用,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不断创新教研活动方式,帮助中小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 问题为本

      教研工作要降低工作重心,面向中小学教学一线,把着眼点放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上,建立问题发展机制,积极推进问题式教研活动。无论是在现场听课、评课,还是组织专题论坛,教研员都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引领作用,针对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一线教师共同分析,查找原因,设计解决方案与对策。

      问题式教研活动强化了对现行课程的研究力度,有利于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为指导、服务课堂教学提供了专业支持。

      2. 教师主体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要关注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以课例为载体,通过“一课多研”活动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水平,开发教学智慧和潜能,激发责任感,相信教师会随着认识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给课堂带来深刻变化。开展“一课多研”活动要做到“三要”,即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要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准备;在教研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活动结束后,主讲教师要收集、整理过程资料,形成教学案例。

  “一课多研”是一种融学习、实践、反思、总结于一体的教研活动,教师必须带着问题上课,通过研讨解决问题并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学会行动研究,以科研课题带动教学改革。

      3. 基于实践

      教研工作的根基在实践。基于实践的教研活动需要针对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具体的行动研究来跟进。一是以研促教,通过科研课题带动教法、学法创新,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二是一课多磨,通过学习型、反思型的集体备课,打造精品示范课程;三是指导服务,帮助教师确立专业发展方向,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四是名师引领,培养和打造教学名师,推广典型教学经验,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作者系省教科院英语学科教研员)

 

教研模式创新

 马劭麟

      1. 深入推进教研模式改革

  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和创造力。从传统的教研方式向行动教研、开放教研、混合教研、区域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等创新教研模式转变,在实际工作之中积极运用,使之成为常态。

      2. 强化校本教研模式

      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各级教研部门要积极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本地区校本教研的规划与实施,指导和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学校要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在研究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解决教学问题、指导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3. 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网络教研模式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探究开展基于网络的教研模式,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新形势需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起新型网络教研的新模式,网络教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推进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新动力,它从另一个角度探索教研方向,扩大教研职能,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研科学化。

       4. 探究“研训一体”教研模式

  采用省、市、区、校四级联动研发,进一步加强教研、培训的有机融合,凸显“研训一体”,实现“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课程”的有效联接。在各级教研活动中,利用专家和优秀教师的经验优势,帮助广大教师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在“研训一体”的探究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观念和育人模式的转变,提升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系省教科院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

 

 

加强网络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岳 磊

      当今,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一线教师和教研员逐渐认识到网络教研发挥的作用,是对传统教研的补充和拓展,让教师有更多交流思想、反思教学、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问题的空间。网络教研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网络教育平台等诸多渠道,切实地帮助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接受专业学者的引领,从而对课堂教学实践上的不足进行反思改进。

      1. 推进网络教研不断发展

      近年来,甘肃省在网络教研的推进上紧跟信息化的时代步伐,完成五期甘肃省义务教育学科教学网络教研活动,形成了具有我省特色的学科教学远程研修与教研机制。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构建网络教研新机制,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平台,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网络教研的深度融合。

      2. 助力网络教研取得实效

      从全省范围来看,现阶段网络教研已经逐渐成为教师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并且在平台建设、制度管理、开展频次、主要功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省教科院仍将从制度建设、激励机制、提高积极性、充实内容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推进我省网络教研健康发展,快速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要建立健全网络教研的有效机制,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的支持,建立网络教研平台,为网络教研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切实推进网络教研平台的实用性,在操作设置上简单明了和人性化,易于操作,尽可能地减少教师在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高网络教研平台的内容质量,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让教师能够快速找到其需要的、有帮助的内容。

(作者系省教科院科学学科教研员)

 

主题教研与项目教研推进

 卞 蕾

 

      主题教研是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成为主题,教师围绕确定的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它是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有着鲜明主题,人人参与互动的教研方式。

      1. 依托项目推进,优化教研体系

      省教科院以持续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搭建教研平台,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研修培训,依托学科基地、特色实验学校、名师工作室等项目,优化教研体系,创新教研方式,以主题教研的形式将教研、科研有机结合,利用科研的形式融入教研的内容,按照科研的流程达成教研目标,形成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的良好发展态势。

      2. 深化项目实施,指导教学实践

      省教科院始终坚持为基层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专业支持服务的基本宗旨,依托项目提升各级教研机构的教学研究、引领、指导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主题教研针对性准、时效性强的优势,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了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使教学研究形成系列化,对基层学校教研活动提供了正确的引领和有效的指导,提升了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3. 拓展项目内涵,促进教师发展

      开展主题教研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历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确立主题、专题学习、集体备课、共同讨论、主题研讨、反思教学、行为跟进、达成目标等环节,突出了团队教研的优势,创新教学方法,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同时,激发了教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激活了教师内在的研究潜能,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意识、科研能力,使教师自然地走向了专业化成长的道路,提升了教研工作的吸引力和创造力。

(作者系省教科院高中数学学科教研员)

 

 

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推进

单亚玲

 

      集成区域教研合力,推动教研走出实效,不仅是教研的紧迫课题,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将区域教研活动下移到基层学校,将教研工作的计划性和生成性结合,使区域研训和校本教研结合,使区域教研工作重心走向校本、走进课程、走入课堂、走近教师,与此同时,也走出实效、走出特色。

      任务驱动

      每学年经由市、县级教研部门提前论证,科学确定核心教研主题、研究内容、活动形式,设定考核指标,并以文件形式下发。通过顶层设计,牵引发动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促使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 目标指向化、教研活动常态化、教研内容科学化、教研任务具体化。

      城乡协动

      建立同级办学层次城镇强校和农村薄弱校之间的共建机制,推行“一帮一助学”,实现“以强带弱、以强促弱”。城乡协动学校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定。学年工作考评时,薄弱校的成绩和进步纳入帮带校工作成绩中。

      基地拉动

      在各学段教研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学校,建设市、县两级学科教研基地。将基地建成学科教育教学的高地、教研科研的高地、学科建设发展的高地,让基地成为区域教研的龙头和品牌。通过发挥学科教研基地在区域教研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拉动区域教研工作内涵提升、均衡发展。

      网络互动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平台优势,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通过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一对一等多形式的交流功能,实现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活动的全员参与和教研智慧的共生共建,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考评促动

      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市、县级教育教研部门应适时开展教学教研评估工作,出台义务教育教学评估细则,将校本研修、评价研究、主题研究、教育科研纳入评估细则。市级应两年评估一次,县校每年一评,以评促管,以评促建。

      课题撬动

      为推动区域教研水平的提升,除鼓励教师参与国家及省级课题研究外,还应积极倡导市、县级及校级小课题建设。按照“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进步即成果—实用即有效”的思路,推行全员参与的研究、效能的研究、校本的研究。以课题研究撬动区域教研及校本教研,提升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水平。

(作者系省教科院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员)



 

版权所有©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2025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95号中山大厦 

邮编:730030 

联系电话:0931-8103157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4415号

工信部备案号:陇ICP备12000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