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民素养融入学科教学的教师培训项目”启动仪式暨课例研讨会召开

发布于:2018-01-11 文章来源:科研处 浏览:324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公民素养融入学科教学的教师培训项目”启动仪式暨课例研讨会于11月15日-18日在兰州八一宾馆召开,来自兰州、武威6所项目学校共3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项目启动仪式由省教科所科研处漆治文主任主持,省教科所靳建设书记讲话,项目学校甘肃省兰州市实验小学杨文章校长代表项目学校发言。

 

一、专业引领,理论学习先行

  教授专家就全球公民教育的项目定位、全球公民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合价值观教育等内容进行专业引领。甘肃省教科所靳建设书记就项目的专业定位提出了要求,指出项目要把“筑梦中国”与“走向世界”相结合、要把“认清自己”与“体谅他者”相结合、要把国际共识问题与我国现实问题相结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次林教授作GCED内容讲解的报告,介绍了全球公民素养的内涵、三个维度、目标等内容,使我们深入了解什么是全球公民素养,怎么使全球公民素养融入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南京师范大学朱曦教授作与德育融合的学科教学策略的报告,提出要注重动态教学观,尤其是思维的动态,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运转,调动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课堂转变,将知识型、制度型、程序型、权威型课堂转变为智慧型、伦理型、建构型、合作型课堂。

 

 

二、课例研讨,集体反思实践

  参加活动的老师通过备课、上课、反思、同伴讨论、专家引领等方式提升教学研讨能力,增加教学智慧。各位教授、专家和老师针对具体教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探讨,并拿出具体的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各小组成员积极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贡献在平时教学中的经验,并纳入全球公民素养的理念。最后,经过专家的专业引领,逐步完善了如何在课堂中渗透全球公民素养的操作方法,并进行了二次设计和构课。

 

  第一次构课在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进行。该校的道德与法治老师马丽和英语老师姜旭及兰州红山根小学的语文老师金丽洁分别做了优质示范课《吃饭有讲究》、《Unit6  Happy Holidays Lesson1》、《香港、璀璨的明珠》。各位授课教师都尝试把全球公民素养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达到了预期目标。

  第一次构课结束后,教授专家引领老师们针对研讨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点评,一度使会场掀起高潮。在共同研讨的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站在全球公民素养的高度,审视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了怎样才能更好的在课堂中融入公民素养的理念,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老师们受益匪浅。

  第二次构课在兰州红山根小学进行。针对第一次构课出现的问题好和集体研讨的观点,教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重点关注课堂上如何把公民素养的内容真正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当中。红山根小学吕晶晶老师开展同课异构英语《Unit6  Happy Holidays Lesson1》,吕老师借鉴实验小学姜旭老师的上课模式并有所创新,课堂上着力渗透全球公民素养的理念,根据红山根小学学生的整体水平,教师做到了因材施教,是孩子们情感得到共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红山根小学金子涵老师进行道德与法治《吃饭有讲究》的同课异构,金老师一反过去生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在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行情景式教学方式,把本课所授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中体验礼貌的重要。武威新城区教师赵洋做了《这是一片神圣的土地》优质示范课,课堂教学环环相扣,老师的语言很有亲和力,师生配合默契,整堂课都渗透了全球公民素养的理念,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三、提升观念,形成教研共同体

  通过本次项目活动,实现了三个转变。第一,教学价值观的转变,从6节课例中老师们对于课堂对自我能力的提升有了新的认识,通过两次工作坊备课和两次跟进式上课,老师们付出了努力,终有回报。在全球公民素养理念的引领下,有了更高的课堂追求。第二,教学思维方方式有了转变,形成了学科为载体的综合性思维方法。在集体备课,集体讨论,专家引领的教学氛围中,形成了教研共同体,增加了思维的维度,让教学的空间更广阔。第三,上课教师在行为操作方法方面有转变,敢于尝试突破,在已有的观念中,提升价值认识,对全球公民教育的理念渗透课堂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本次项目培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我们提供了与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机会,让我们敞开胸襟、放眼世界,加强了与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同时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为“全球公民”教育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会老师表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省教科所及各位专家教授和兄弟学校的共同砥砺下,一定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认识水平、实现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也有老师认为通过本次活动,我们更会牢固确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自我为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立足本土,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全球公民”教育中得到传承和渗透。

  总之,通过项目活动,我们正在努力构建教育界的对外话语体系,努力增强教育界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创造并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传播好中国教育声音,阐释好中国教育特色,从而提高教育界自身的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

 

 

 

 



 

版权所有©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2025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95号中山大厦 

邮编:730030 

联系电话:0931-8103157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4415号

工信部备案号:陇ICP备12000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