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霞会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 樊越
【摘要】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校党建工作为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确定着发展方向。基于当前党建工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现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党建工作的成效,培育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夯实德育工作的根基;另一方面,要在党建工作的整体框架下,挖掘隐性教育资源,整合德育课程,丰富实践途径,拓展评价视角,全方位落实德育教育目标,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关键词】中小学校;党建;德育工作;问题;成因;路径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德育工作,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我们将培养怎样的人,中小学校,在立德树人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以党建工作为核心,有效融合党建引领与教育教学实践,发挥出二者的最大合力效应,就成为了中小学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
一、中小学党建和德育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问题
1.党建工作与德育工作相互脱节。不少学校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把教育教学作为核心工作,相较于立竿见影的教学成绩,党建工作似乎是务虚的,是次要的。党务工作也往往由教师兼任,缺少系统学习,理论水平不足,导致了党建工作浮于表面,成为教学工作的附属。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很难凸显。
2.党建成果与德育实践缺少关联。大多数的学校党建工作,往往侧重于党组织的自身发展,党建工作的成果也更多地指向了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影响不够深入。学校的德育实践,往往又另起炉灶,与党建工作各自为政,二者之间的引领与实施关系没有完全确立。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不足。过于看重工作业绩,唯分数论的思想在部分学校依然根深蒂固。教育者对人才培养中,德育发展的根基性作用认识不到位,造成党建工作只出规章制度,德育工作只搞课堂活动的局面。事实上,“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1]人的成长,物质和精神缺一不可;素养的发展,知识和思想也应该各有其道。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精神是根基,根的状态,决定了枝叶的长势和方向。弱化了德育的根,枝繁叶茂也是很难做到的。
2.根基不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的思想、学识构成,直接影响着教育成效。从当下的现状来看,教师队伍的构成恰恰不能满足这样的理想。真正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还不能大批量地走进教师队伍,进入教师队伍的人员,往往由于学识修养的不足和理想信念的不够坚定,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样的状况下,无论是党建引领,还是德育教育,都会倾向于教条化、机械化,对学生的感染力不强,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3.转化不畅。近些年,部分学校在党建引领学校德育工作方面,的确取得了一些成果,总结出了经验做法,但是,这些成果的推广往往比较缓慢。一方面,成果的推广需要诸多部门的认证,程序繁琐;另一方面,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发展自身特色,外来的成果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形成了掌声多、落实少的局面。
二、党建工作与德育工作融合的着力点分析
(一)明晰使命担当。学校的使命,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为未来中国积累人才资源,为社会的整体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培养怎样的人,取决于党建工作的引导和规范,取决于德育教育的浸润和指引。在人才培养中,德育有着非常特殊的奠基性地位;在学校发展方向上,党建工作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学校党建工作者,应摒弃模糊认识,理直气壮地确定学校发展框架,明确教育发展方向,为教育教学把握方向,为人才成长确定思想基础。
(二)凸显党员示范。陶行知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3]教师自身的示范、感染,远远胜过空洞的说教。在党员教师中,倡导“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工作模式,引导全体教师主动优化日常德育细节,以立己达人的理想状态,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三)抓实行为规范。一名好教师,应该是内外兼修的,他的置于公开场合的一切言行,都应该是美的代言。学校党建工作,完全可以通过美化教师言行,达到辐射带动学生的目的。党支部应鼓励教师在“争做四有好教师”的教育实践中,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在不断提升师德认识的思想建设中,增强职业荣誉感;在引导教师体会学生成长困难的情感熔铸中,提升职业担当意识。
三、党建引领德育工作的路径思考
(一)教师素养是隐性德育资源
学校的持续发展,关键看教师。在学校党建工作中,应坚持学做融合,强化队伍建设,筑牢德育工作的根基。
1.激发党员模范意识。优秀教师是最有效的德育资源,每一位党员教师都能将自己的行为烙印上“模范”的标记,校园里的党建引领,就会无处不在。学校党支部可以按工作性质的不同,设置“责任岗”“示范岗”等,引导党员教师做教书育人的模范、科研创新的先锋、学生爱戴家长欢迎的老师,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可以将党员的示范性融入办公环境,设置“共产党员工作岗”,做到“亮岗而行”。还可以在校园里为每一名党员划出“德育责任区”,体现党员的存在价值,唤醒他们的党员身份所赋予的荣誉感,让党员标准逐渐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还可以坚持开展党员帮扶活动,请每一位党员和一位同学科教师、一名特殊学生结成“帮扶小组”,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实施的过程中,相互激励,彼此见证成长历程,让外在的身份荣誉,转换成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发挥榜样带动作用。人的社会性,让人们对榜样总是充满了向往,并且会情不自禁地去模仿,去追随。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乐园,也为教师提供了不断发展的沃土。在教师的德育培养中,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寻找身边最美教师”“每月之星”评选等活动,及时发现身边的榜样,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在学生中开展“童心尚美——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主题演讲活动,以学生的视角,充分展现教师的美好风范,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幸福感,引导教师努力成为“五爱(爱国家,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爱课堂)教师”。
家长也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家校共育,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学校的教育工作也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可以进行“魅力家长”“最美家庭瞬间”行为展示,畅通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渠道,促进家、校之间的深入交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互为榜样,形成良性影响,大家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做行为的示范。
当然,美好师德的形成,不仅需要外部环境的认可,更需要内在动力的激发。学校可尝试建立教师师德档案体系,引导教师自主记录师德修养历程,在总结与反思中,不断提升师德修养。“我们想要学生理解美德,我们就应该教授美德。 这并不意味着设置独立的课程,对美德的认识和反思必须充盈整个课程之中。” [4]这样多方激励、赞赏,引导教师将职业变为“志业”,教师自然会以关爱学生、热爱课堂为时尚;师德的条款,成为教师自然而然的行动,教育有了别样的温度和高度。
3.提升个人学识素养。“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教师的素养要提高,读书必不可少。中小学校可持续开展“书香伴流年,经典慰平生”教师读书活动,书目由党支部推荐,大家共读之后,每月开展一次读书心得交流。在广泛的阅读中,教师才能开阔眼界,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价值,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引领者、示范者。还可以尝试推进学生、家长阅读活动的开展。由党员教师引领不同层面的共读活动,在相互的交流、促进中,提高党员教师自我约束、自我认同的身份价值意识,树立党员在学生及家长心中的威信,使得党建工作的成效,能够转化为大家共同向往的职业形象。
(二)学生成长是显性德育成效
1.尊重德育发展的延续性。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持续影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是落实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学校文化,绝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可以形成的,因此,无论是确定党建工作的方向,还是规划德育教育的方案,都应充分考虑到传承和延续。“德育工作的历史性、继承性告诉我们,德育的传统、德育已有的历史积淀和德育工作的现状,是我们思考和规划德育未来发展的基础。”[5]在传承中发展,德育才有了延续的力量;尊重已有的根脉,德育就有了丰厚的内涵。校园中的大树小草,学校发展中的曲折典故,蕴含着德育诉求的校风、校训、行为规范……都是学生可触可感的精神养料。这些,既可以在学长的身上具象化,也可以在模仿中成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延续和传承,让德育具备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强化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2.整合德育课程的综合性。学校课程,皆为育人而设。“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6]作为实施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广泛的教育视野,要有融会贯通的课程意识,善于在教学中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链接,敏锐地意识到各门课程中蕴含的度与资源,并将适宜的德育教育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实现育人与知识学习的相互统一。中国文化中“文道统一”的传统,让语文课程,天然地具备德育教育功能。在课本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广泛地开展经典诗文诵读。充分发掘中华优秀文学经典,为学生设定晋级指标,不同的年级,诵读不同的内容,在优美的诗文中,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家国情怀,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自信心。
即使在数学、科学等理科类课程中,也有大量的德育资源。在这些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探索方式,都是培养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思想品质的优良素材。只要教师善加利用,德育教育就可以充满情趣,为学生所喜闻乐道,在不知不觉中,达成育人目标。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劳动空间成为越来越稀缺的教育资源。如何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热爱劳动、敬畏生命的意识呢?学校可以尝试将教育与日常生活相互贯通,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家务劳动中,体会家人的辛苦,发展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逐步提高核心素养。这样的融合,把教育放置在整个生活中,教育的成效必然会事半功倍。
3.注重德育教育的随机性。学生的精神成长,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就是随处都可能发生的德育教育资源。因此,学校要注重德育教育的随机性,在各种常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美好品性。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可以让每个班级轮流承担,自主确定主题,在宣讲主题内容时,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入队仪式”,可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参加,共同记录成长的重要时刻,激发学生的荣誉感;特殊的节庆纪念日,可组织师生通过课本、图书馆等,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的英雄人物,在自主探究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理想深植于心中。学校的各项德育活动,还应与家庭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相关知识和情感体验,及时地与家长交流,突出教育的社会辐射作用。
这样看似随机的教育活动,实现了教育与生活的接轨,同课程的链接,打通了生活与学校教育的勾连,开拓了学生的学习视野。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的实践,相互映照,彼此补充,学生的认知在生活的大环境中得到持续的强化,逐步实现生活即教育的德育目标。
4.强化德育教育的激励性。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对外在的评价产生比较明显的情感回应,因此,激励性评价,对于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学生来说,“德育”是一个比较空泛的概念,但如果我们能将各种行为规范编辑成他们喜闻乐见的童谣、儿歌、口诀等,就会成为他们自我规范的标准。在落实德育激励的过程中,学校可先形成德育规范,然后再引导学生逐步落实,并对落实情况进行及时的表扬、鼓励,学生自我规范的意识就会在积极向上的努力中不断强化。
学校大队部还可进行“德育好少年”等评选活动,由学生自主确定评价标准,并根据标准,由班级推荐,大队部组织测评,全方位进行测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以此为基础,还可以为每一位学生定制评价手册,开展激励性评价,为学生确定前进目标,引导他们不断突破自我,努力创造全面发展、不断发展的良性态势。
综上所述,党建引领之下的学校德育,既提高了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趣味性,也让党建工作的成果,真正浸润到学生的心灵,为校园中每一个个体的成长,端正了方向,提供了精神的动力,让每一个生命,在教育中,享受着成长的幸福。(本文发表于《甘肃教育》第十四期)
参考文献:
[1]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李红莹.浅谈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性[J].发现.2017(01):43.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美]卡伦.博林等.在学校中培养德育[M].王婷,李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钱家荣.论当前大陆家庭教育中的传统继承问题[J].中国家庭教育,2014,(3).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版权所有©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2025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95号中山大厦
邮编:730030
联系电话:0931-8103157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4415号
工信部备案号:陇ICP备12000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