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担当 尽锐出战 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脱贫攻坚纪实

发布于:2021-03-24 文章来源: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浏览:7217

实干担当  尽锐出战  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脱贫攻坚纪实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靳建设 冯 继

 

       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上下高度重视,把脱贫攻坚工作每年都列为全院第一项重点工作来完成,统筹调度资源力量,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体现了政治担当。

 

       全力保障,坚决打赢世纪脱贫攻坚战,答好“基础题”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

 

       2017年8月,省教育厅对口帮扶文县脱贫攻坚工作,具体帮扶文县的5个乡镇和12个贫困村。省教育厅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一直将此项工作列为全厅重大政治任务来完成。省教科院作为帮扶单位之一,接到任务后,高度重视,尽锐出战,在中层干部中进行选拔推荐,选派了冯继同志担任尖山乡铁古村第一书记兼驻村队长,在铁古村开展帮扶工作。在三年多的驻村帮扶工作中,冯继同志勇挑重担,克服生活和家庭中的困难,严格要求自己,不忘扶贫初心,牢记光荣使命,圆满地完成了驻村工作,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目前他是省教育厅派出的唯一年年考核都是优秀的第一书记;连续三年被中共文县委、文县人民政府授予“全县脱贫攻坚先进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称号;2020年10月,被陇南市委、陇南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先进个人”称号。他所带领的驻村工作队始终冲锋在前,与村民同甘共苦,携手克服洪涝灾害的突袭,共渡新冠疫情危机,深入落实“六大员”工作职责,在产业发展、教育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驻村工作队也多次被文县委、文县人民政府授予“全县脱贫攻坚先进驻村帮扶工作队”称号。

       2019年5月,根据省教育厅增派驻村工作队员的要求,省教科院克服单位人员严重紧缺的困难,增派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何宝平充实到驻村工作队当中,积极配合,全力保证省教育厅的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何宝平同志也多次被文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全县脱贫攻坚先进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同时,省教科院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争取社会公益组织的支持,把产业扶持与智力扶贫相结合,三年多来,着眼于铁古村发展面临的四个短板,精准发力,精准施策,保证了铁古村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

       着眼于铁古村弱势群体

       省教科院始终将特困老人和建档立卡的学生做为走访帮扶的重点,为铁古村听力障碍的村民发放助听器,为特困老人和五保户捐赠棉衣,为尖山小学全体学生发放羽绒服、校服、棉鞋、图书等物资,在2020年春季疫情期间,为尖山小学和梨坪小学共捐赠13000多个口罩和一批消毒防护物资,这一系列心系群众的帮扶举措,切实解决了铁古村部分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拉近了我们帮扶单位与铁古村民的关系。三年多来,省教科院积极协调争取,为铁古村村民发放被褥、电饭煲、米、油、助听器、棉衣、保温杯等物资,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帮扶的温暖,增强了脱贫攻坚的信心。

       着眼于铁古村文化发展

       为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省教科院在与省图书馆的合作项目中,为尖山乡铁古村配备了一台公共文化一体机。在北京龙杯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为尖山小学共捐赠了15架雅马哈电子钢琴,弥补了学生无音乐器材、学校无法正常开设音乐课程的不足。同时,为全校204名(含学前班)学生捐赠了爱心书包(含文具及玩具)。通过协调争取为尖山乡政府和铁古村两委捐赠电脑33台、50寸电视一台,并为铁古村党员活动室安装会议电子屏。

       着眼于铁古村未来发展

       省教科院积极筹措资金,为尖山小学建成了具有省级A级标准的心理咨询室暨尖山乡留守儿童关爱之家;新建了一栋铁古村社区学习中心;改造修建了尖山小学塑胶操场,翻新一栋学生住宿楼;为尖山小学新建一间录播教室。这些项目的建成,都将为铁古村未来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省教科院还安排驻村工作队,利用空余时间,为尖山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成果规划课题研究的培训,使老师们从怕做课题到会做课题,积极带动乡村教师的成长。

       着眼于铁古村产业致富

       省教科院了解到铁古村有种植苹果树的这一需求后,及时与甘肃农业技术学院三农院对接联系,进行了培训安排,并从静宁县购买烟富8号水晶红富士苹果嫁接条2000条,彻底进行品种改良,提升村民收入,目前嫁接成活率高于70%,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省教科院今后将在省教育厅的科学指导下,继续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统筹推进,有力提升甘肃教育扶贫质量,答好“综合题”

 

       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

——2015年4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并发表讲话。

       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着眼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突出抓好教育质量,于2020年5月12日印发了《舟曲县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方案》,从优化初中布局、整合高中办学资源、持续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等四个方面系统性地一揽子提出了19条措施,推动舟曲县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敢担当 肯作为 探索舟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新路径

       省教科院接到省教育厅的安排后,立即着手部署,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征集各所室近年来开展的有特色、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共计20项,并与舟曲县教育局进行双向对接,征求舟曲县教育局意见,根据舟曲县的实际需求确定了助力教育质量提升的一揽子具体活动。组织研制了《关于提升舟曲县中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水平的工作方案》,从校(园)长领导力建设、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和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等三个方面制定了15条举措,形成了项目实施的整体框架,为舟曲县教育质量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巧借力 顺势为 教研活动成为舟曲教育质量提升新引擎

       在中央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等各大单位的支持活动络绎不绝。省教育厅办公室、人事处、基教处、督导办、教师工作处等处室各尽其责;天津挂职支教教育干部如期到任;舟曲县教育同仁在教育一线努力奋斗……舟曲县教育质量提升工作形成了良好态势,这为省教科院发挥其专业优势开展系列专业活动提供了难得的外部条件。勇于争先、砥砺奋进、奋力前行,已成为省教科院干部的普遍共识。2020年,省教科院共组织完成了十余次20多场专题教学研讨培训和调研指导活动,舟曲县教育质量提升的势头已成,教育全面发展的雏形已经全面呈现。

       带队伍  抓质量 点燃教育质量提升新激情

       抓住骨干教师这一群“压舱石”,为舟曲县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依托省教科院的学科教研工作坊,将学习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通过做中学,积极回应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一点一滴支持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难。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匮乏是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通过省级教研工作坊的运行,破解这一卡脖子问题,提高学科带头人这一群“压舱石”的能力水平,让他们带动基层教师的成长,以上率下,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

       严核查  防辍学  切实夯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

       我国扶贫标准是“两不愁、三保障”的综合标准,除了收入标准外,还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义务教育作为“三保障”之首,是政治责任,是民族担当,要在普及的前提下讲质量、谈效益。根据省教育厅的工作安排,省教科院为进一步摸清重点地区义务教育有保障冲刺清零工作进展情况,多次组织人员参与到义务教育有保障冲刺清零核查和劝返复学学生复学质量核查工作。

——通过入户暗访开展了临夏州、甘南州、陇南市、天水市、武威市、定西市、庆阳市和平凉市8个市(州)24个县(区)72个乡(镇)149个行政村782户的核查工作,其中有建档立卡户174户。具体了解了暗访对象上学及家庭基本情况;

——对临夏州8个市、县义务教育失辍学学生底数、复学学生就学安置情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劝返、复学质量、证书发放情况进行了核查,特别是对“881”“77”数据表中学生的复学质量、中考成绩等进行了再核查;

——对古浪县、东乡县、靖远县、漳县、武山县、庄浪县、康乐县、夏河县、礼县和宁县等10个县的义务教育有保障冲刺清零工作情况作了进一步核查;

——对全省控辍保学冲刺清零工作中的23716名劝返复学学生和5649名疑似失辍学学生就学信息进行了深入全面核查。

       这一系列精准核查和摸底工作,摸清了底数,把控辍保学冲刺清零工作与做好扶贫脱贫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逐一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每一个适龄学生义务教育有保障。

 

       多措并举,携手绘就乡村教育振兴蓝图,做好“加分题”

 

       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对接和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是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我省历来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省教科院结合下一步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多措并举,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创新工作。

       通过名师结对引领延伸精准帮扶之力

       省教科院组织陇原名师,围绕省教育厅精准扶贫总目标,以名师帮扶为立足点,以贫困县基层教师需求为出发点,精准帮扶全省贫困县学科教师。围绕不同学科不同学段设计主题研修活动,针对性地解决基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需求导向”为原则,精准 “把脉问诊”“对症下药”,以骨干教师网络研修、集中培训、名师送教下乡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现了名师深度引领的内涵目标,使之成为一项层次高、接地气、受众广的高端引领活动。投入经费累计600万元打造名师工作室,开展各类学科研修活动,名师及工作室成员开展观摩及交流课200余节,送教交流课200余节,专题讲座50场,受训教师4000人次。为展示名师帮扶效果,为基层教师提供展示、学习、交流、提高的平台,加快打造深度贫困县骨干教师梯队,着力推进贫困县教育质量的提升,省教科院举办了基层教师优质课竞赛、名师大课堂观摩研讨、名师工作室建设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基层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得到了锤炼与提高。

       通过群文阅读提升乡村教师专业能力

       根据国家关于开展全民阅读的战略部署,深化课程改革,聚力教育扶贫,省教科院通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实施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甘肃省中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实验与推广研究”项目,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信息化教育生态,提升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创造能力,促进了信息化时代人的全面发展。

       2020年,疫情下的“停课不停学”开启了一次全球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通过省教科院“群文阅读”项目建立的甘肃省智慧教育云平台,打造纵向无缝衔接、横向融合贯通,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云服务体系,探索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富有甘肃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推动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项目推进中,形成了以“群文阅读”为着力点的全省性课程及教学改革热潮;探索出了一条教师成长培养路径,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打造了一个多层级、多层面的阅读扶贫专家智库,改变了教师的阅读行为,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建立了“群读”“群研”“群创”“群享”的立体群研网络。目前,酒泉市、嘉峪关市、武威市凉州区、兰州市、甘南州、庆阳市、天水市、陇南市、定西市、金昌市等10个市州328所实验学校深度参与“群文阅读”项目多层面、多点位的研究。各实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基于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点小深挖”式的实证研究,生成了丰富多元的案例佐证和数据支撑,形成了“群文阅读”的甘肃经验,极大地丰富了甘肃“群文阅读”研究的成果。

       通过精准施策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国家、我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收官之年。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的应有之义,为使更多的重度残疾儿童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省教科院在省教育厅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采取多种手段持续传递先进的特教理念,有效促进了特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与各市州共同推动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18 年开始,省教科院就对盲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全省随班就读学校管理者及骨干教师进行培训。邀请国家课标研制专家、教材编写者分盲、聋、培智三类教育教师进行了培训,培训过程中开展了课标落地课堂教学展示与专家点评互动活动。截至 2020 年,近 600 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参加国家、省级三类特殊教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培训;近 570 名特殊教育教师参加特殊教育专题培训。2019年 11 月,为了提升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质量,培养县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巡回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省教科院主办,城关区教育局协办召开了“甘肃省全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巡回指导教师培训会”。2020 年 6 月,根据《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鉴定评估工作指导意见》,省教科院专门派出特殊教育教研员对全省 6 个市(州)13 个县(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鉴定评估和送教上门工作进行了巡回指导,并对巡回指导结果进行通报。同年 10 月,由甘肃省教育厅指导、省教科院举办三期送教上门工作培训,来自市州教育局、县区教育局的特教负责人或专干、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的专业人员参加了培训。通过实施一系列精准措施,使全省有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巩固和提高了全省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入学率。

 



 

版权所有©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2025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95号中山大厦 

邮编:730030 

联系电话:0931-8103157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4415号

工信部备案号:陇ICP备12000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