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守初心 牢记使命铸师魂

发布于:2021-01-04 文章来源: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浏览:5450

立德树人守初心  牢记使命铸师魂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岳文果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强则教育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大师辈出,群英荟萃,都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在党的旗帜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人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要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我国历来有尊师重教之传统,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如基础教育领域的于漪、李吉林老师,高等教育领域的潘懋元、周晓燕老师等,都是教书育人的时代楷模,这充分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和传承。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教育传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更加重视教师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的塑造,尤其要通过更好的制度设计让教师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教师的荣誉感、使命感与责任感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尤其是教师的荣誉感对其责任感、使命感的生成、维持和强化具有重要作用。激励激发广大教师群体的荣誉感,将是提升新时代教师工作质量和灵魂的重要之举。要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致力于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教师无上光荣,要积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只有广大教师的三个地位得到实实在在提高,教师才能成为人人羡慕和尊重的职业。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切实提高三个地位,尤其要重视教育投入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乐于从教。要进一步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严格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让广大乡村教师真正获益。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要深化教师管理领域的综合改革。我国教育体系规模大、链条长,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分成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多种类型。不同阶段的教育面临的目标任务不同,面向的对象群体不同,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专业水平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要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学前教育教师要补短板,义务教育教师要促均衡,职业教育教师要促融合,师范高等教育要提质量,特殊教育教师要扩渠道。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一方面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各级政府要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盘活事业编制存量,向教师队伍倾斜,采取同工同酬等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和职业吸引力。另一方面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更好实现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发展。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师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深化教师管理领域的综合改革,切实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全面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让广大教师更好担当起神圣职责使命,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版权所有©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2025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95号中山大厦 

邮编:730030 

联系电话:0931-8103157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4415号

工信部备案号:陇ICP备12000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