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优秀成果】重大疫情防控场域中的大学生公民道德规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于:2020-05-26 文章来源: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浏览:3412

课题名称:重大疫情防控场域中的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研究

负责人:汪毅刚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立项号:GS[2020]GHBYQ008

重大疫情防控场域中的大学生公民道德规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新冠疫情爆发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时间动员全党全国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本课题借鉴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研究构建我国社会重大疫情防控场域。本课题通过特殊场域的现象归纳和研究,做以下分析和建议:

      一、重大疫情防控场域的内容和特点

      1. 政治场域以重大疫情防控为核心强力统御经济场域、文化场域和社会场域,国家按照疫情不同程度启动相应不同级别的应对预案(浙江率先启动一级响应)和军事管制,采取对不同范围和类别的经济活动、人员、物资的流动管制等应对措施。

      2. 基于与重大疫情防控的关联程度,场域内公民可被分为以下几类疫情重要相关者:当事并掌握权力的党政干部、掌握资源的学者和专业知识分子、疫情相关的食药物资生产经营者、疫情确诊或疑似人员、普通国家公民。

      3. 公民的心理状态和相互关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疫情威胁使大众公民的心理处在高度紧张和恐慌状态,极易受到影响和干扰而随时准备做出应激反应;第二,特殊场域中公民道德失范先例的破坏性,使公民的相互关系处在隐性对抗状态,产生信任危机;第三,在重大疫情防控场域中部分掌控权力和掌握资源的人,面对重大利益诱惑,面临价值选择的道德考验;第四,疫情防控的特殊措施改变了公民常态行为方式和社会常态运作模式,使部分道德规范被取消或失灵,容易引起公民价值困惑。

      4. 特殊场域中公民面对重大疫情生死威胁,基于自身所处的具体境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价值困惑和道德失范的应激行为。

      二、重大疫情防控场域中大学生公民行为特点

      1.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大批大学生返乡并在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停课,在局限的活动空间会产生心理压抑和情绪失调,导致行为规约失范,从而影响生源地疫情防控。

      2. 大学生在年龄和行为能力上已经是公民身份,但仍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世界观、价值观、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尚未完全定型,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在疫情防控场域中最容易受到谣言等负面因素影响。

      3. 大学生公民群体是具有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的特点,是思想和行为最活跃的公民群体。在重大疫情防控场域中,是可塑性极强的疫情防控后备军。

      三、重大疫情防控场域中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

      1. 构建重大疫情防控场域中的公民道德规范,为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公民规范依据。构建以下简明扼要的公民道德规范:第一,生命第一;要重视生命、要护己悯人。第二,严格自律;要拥党爱国、不传谣言、严守要求。第三,遵纪守法;要严守国法、要谨遵党纪。第四,履职尽责;要恪尽职守、积极作为、后求功果。第五,诚信奉献;要诚实守信、要积极奉献。这就为重大疫情防控场域中大学生公民提供内道德支撑和外在道德规约。

      2. 启动家校沟通协同教育机制,做好党和国家重大疫情防控措施要求、重大疫情防控场域中公民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

      3. 强化青年大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在重大疫情防控场域中,持续进行青年大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履行公民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大学生公民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应有的作用。

      4. 用好网络平台,做好大学生公民网络安全教育。高校积极主动利用已有的网络教学与管理平台,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规范大学生公民网络行为,提高大学生公民网络空间道德水平,维护重大疫情防控场域的社会安全与稳定。

     5. 宣扬重大疫情防控场域中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引领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引导大学生公民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借助模范公众人物,宣传推广重大疫情场域中的道德规范。第二,树立道德模范典型,宣传重大疫情应对过程中的典型事迹。第三,事后及时表彰激励,固化和扩大道德模范的示范效应。

 



 

版权所有©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2025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95号中山大厦 

邮编:730030 

联系电话:0931-8103157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4415号

工信部备案号:陇ICP备12000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