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优秀成果】劳动教育推动“五育融合”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

发布于:2020-05-18 文章来源: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浏览:2604

课题名称:后疫情时代“五育融合”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策略研究

负责人:杨纳名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立项号:GS[2020]GHBYQ042

劳动教育推动“五育融合”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的

探索与实践

——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而应对这一挑战的核心任务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其重要保障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层次人才储备的质量与数量。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应对国际社会激烈竞争与严峻挑战。然而,疫情期间许多社会舆情的案例也充分暴露出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智育”,轻视“体育、美育”,“德育”不足,“劳育”缺失的问题。为此,本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通过资料梳理、访谈调研等质的研究范式和方法,研究归纳总结西北师范大学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以劳动教育为抓手,补齐短板,推动“五育融合”,实现全面育人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经验,以期为高校探索“五育融合”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工作思路与参考。

      一、建立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体系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呼吁全社会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强调要通过劳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技能,造就具有高度劳动能力、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西北师范大学通过制定《西北师范大学“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施方案(试行)》,构建了“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并不断探索“五育融合”育人的路径,发掘重视劳动教育对于五育促进性和融通性的内在价值,设立劳动实践课程体系和劳动育人助学岗让学生亲自参与劳动,通过服务自己的公寓、教室、餐厅、校园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四自”理念,让教育回归初心使命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实现了劳动教育从工具价值向学生自身发展与存在价值的转变,建立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体系。

      二、营造学生自主成才的环境与氛围

      校园文化与环境是大学育人的主要载体之一,其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日常的活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塑造学生的校本特质、价值观念与综合素养。西北师范大学提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四自”学生管理理念,建立多个学生自律、自我管理委员会,将“四自”理念渗透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建立整套机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与自身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宿舍、教室、餐厅和校园等场所的服务管理劳动中,实现学校一切可供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全部向学生开放,实行8小时之外学生自主利用,自主管理。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学会自我管理,让人人都是劳动者,个个都是“自律咖”,在构建“五育融合”全面发展育人格局方面做出了探索实践。为此,学校设立了22类劳动育人岗位,提供7000人次的劳动实践。其中,在学生社区构建了“辅导员+学生党员+宿舍互助引导员”4000余人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构建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通过让学生参与校园公共事务和生活管理,让他们学会帮助他人,陶冶情操,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完善人格,养成独立自主品格,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三、建设生动的劳动实践教育第二课堂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教育的核心力量和育人的主要载体,要将“五育融合”理念落到实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课程为载体,让“五育融合”进学科、进课程、进教学,逐步形成完整体系。西北师范大学初步构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在学校形成了广泛共识,为下一步探索五育融合的完全育人模式奠定了基础。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推动“五育融合”的一个点,通过制定和试点落实《西北师范大学“劳动实践课”实施指导意见》,结合学院专业教育特点建立以“劳动实践课”为载体,集体劳动、自我劳动、公益劳动三层次并行的劳育培养机制,集体劳动以校园公共区域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为主,自我劳动以兰天学生公寓楼道、宿舍内务整理为主,公益劳动以实验室开放辅助管理、整理保洁、北山绿化、展览布展、校园开放日环境布置等为主。明确规定一至三年级学生集体劳动、公益劳动总时长不少于72小时,自我劳动时间不少于36小时,每名学生每学年至少完成36小时的劳动实践,认定2学分。同时,将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指标,将劳动实践课评价结果纳入到学生的综合评价,由学院每学年做出学生的“五育评价”成绩单。我们通过劳动实践教育第二课堂的建设,正在逐步探索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交互联动作用。其中,我们探索劳动教育与学生党组织活动相结合,身体力行上好生动的思政课,以劳树人;劳动教育与专业学科相结合,学以致用精进专业实践能力,以劳增智;劳动教育与体育锻炼相结合,挥散汗水从事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以劳强体;劳动教育与美育相结合,参与其中树立健康审美观,以劳育美。

      综上所述,后疫情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等方面的之前长期忽略的教育内容急需提上日程。正是鉴于之前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定位还不够清晰,学界的认识还不够统一,具体落实举措还不够成熟这些现状。西北师范大学通过学生社区、团学组织和课程体系的联动加强劳动教育,让五育中的长期短板变成了推动“五育融合”全面育人的催化剂,对于推动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出了一种实践思路,对我们今后工作中树立五育融合的教育管理理念,推动以一育带多育,多育融合的培养模式探索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版权所有©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2025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95号中山大厦 

邮编:730030 

联系电话:0931-8103157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4415号

工信部备案号:陇ICP备12000361号